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运动 > 正文

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三问

来源:@国际金融报微博

如果将科技—产业—金融比作一辆汽车,那么科技是引擎,产业是车身,金融就是燃料和润滑剂。这无疑是一辆能将国家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汽车。

但要打造这样一辆车,并非易事——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何来?金融机构对科学技术理解不足,如何给技术定价?科技追求前沿突破,产业希望量产落地,金融谋求投资回报,三方利益诉求不同,如何让三方都叫好,实在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12月23日,2024习近平经济思想年度论坛和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与上海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共同主办,浦发银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市产业科技金融协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提供支持。

来自政府、科技、企业、金融和学界等各领域的人士围绕“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他们的回答是:协调发展是解题之道,1+1+1>3是解题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以下三问。

一问:为何必须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

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协调发展,既是协调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意,又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确定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会议指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宏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他们表示,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应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果将科技—产业—金融比作一辆汽车,那么科技是引擎,产业是车身,金融就是燃料和润滑剂。”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吴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者的交叉和创新发展,既促进了三者的互融互通、共同进步,也催生了新科技、新金融、新产业等新业态、新动能,最终达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高水平繁荣。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记者,科技—产业—金融是以产业为中心,联接科技、金融于一身的有机整体。三者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构建良性经济生态的必然选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寿福在受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金融支持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和驱动力,将重塑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推动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体系的不二之选。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与质量,有助于缓解金融科技创新融资难题,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与元件方面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把握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东北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张超越表示,科技创新的加速,需要金融资源赋能。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渠道的形成有助于增强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被置于战略高地。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记者表示,科技金融赋能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又会推动产业的进步,科技、金融、产业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唯有从全局出发,以协调发展为目标,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形成有机联动,实现共同发展。

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三问

二问:协调发展难点痛点何在?

“科技—产业—金融”形成良性循环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过程中,科技、产业、金融三者实现协调发展并非坦途。

“我将科技分为两个方面:科学和技术。知道既有的科学理论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这是技术。科学则是探索未知。”中科院外籍院士毛河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又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的一大难点便是:钱从哪里来?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多能承受高风险的资金,但国内目前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的多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机构,而这类机构提供的是更偏向于获得稳定现金流的“短钱”。

“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持续加大,但仍存在资金配置不均衡,金融供给与创新主体金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表示。

在潘向东看来,目前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资源错配问题尤为突出,“金融资本往往偏好短期高回报领域,忽视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型所需的长期资金。这不仅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持续性,也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培育与传统产业的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光在本次论坛上表示,当前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需要补充大量的风险投资或者私募股权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这部分机构是直接面向科技创新的企业。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朱小能在论坛上指出,当前关于科技金融的融资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伍超明指出,国内直接融资市场发育不足,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有待加强,鼓励金融支持科创的政策体系也亟待完善。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强调,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是“耐心资本”这个专业金融术语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提及。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记者分析称,要想解决缺乏“耐心资本”和“长期资金”这一问题,需要从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机构创新以及社会资本引导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曾刚举例称,政府可以设立国家级或地方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完善科创板、北交所等服务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降低科技企业上市门槛;吸引海外长期资本进入中国科技创新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开发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合作,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

短期资本也有望转化成耐心资本。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告诉记者,这需要让投资者看到三个条件:一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不确定风险有人承担;二是预期可观的回报能够足以对冲时间成本或者风险;三是该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或产品短期内不需要考虑商业回报,投资者不需要承担激励约束的考核。

不止是资金需求方面临困境,资金提供方也有紧迫感——伴随科技、产业、金融加快融合,科技创新对金融业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与运营模式也带来颠覆性改变。

浦发银行副行长康杰指出,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由原来销售驱动型模式转变为回归价值创造;二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科技金融已由一道“选答题”变为“必答题”;三是银行需将自身打造成“超级链接器”,具有更多链接实际资源的能力,即更快链接到懂得产业、技术、市场趋势等资源的能力。

除了寻找资金面临难题外,协调发展的另一大难点是,科技、产业、金融各方因利益和诉求的不同,会在三者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差异,进而导致推进遇阻。

曾刚认为,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不足,产业界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有限,科技界对产业和金融的需求缺乏敏感性。

“目前科技、产业和金融部门对‘创新’的理解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徐寿福告诉记者,“无形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价值评估难题仍未解决。无法准确评估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不仅无法发挥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而且难以在科技、产业和金融部门形成清晰的产权关系,继而阻滞科技、产业和金融的协调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韩文龙向记者表示,在协同层面,科技、金融、产业三方信息不对称以及沟通对接平台的缺失,容易导致资源错配问题,加之政策协同性不足,难以形成合力推动协同发展。

推动科技发展的另一大难点还在于如何支持科研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向记者表示,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但也需要从项目开始到产品投入市场能无缝参与的金融资源支持。

赵锡军指出,目前科研实验室的资源多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是吃“财政饭”,属于体制内。这与市场上需要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一个是金融平台,另一个是财政平台,二者存在明显的平台“错位”。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如地方财政部门出资建立政府引导基金或科创基金等平台,吸纳社会资金,将募集到的基金投资给科研队伍;同时,允许体制内的研究机构和市场上的研究队伍联合成立一个研究平台,来共同承担研发任务。

赵锡军表示,如果承担了市场化的研究任务,接受了市场化的金融资源,也相应地也承担了更多市场化的风险,那么,其考核和激励等相关机制就要按市场化运行的规则运行。

三问:协调发展路在何方?

尽管当前“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面临不少难点和痛点,但这也意味着未来还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曾刚针对上述提及的难点和痛点,提出了五点发展建议:一是建立“科技—产业—金融”协同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搭建科技、产业和金融的对接平台,促进三方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科技、产业和金融政策的联动性,推动政策从分散化向系统化转变。三是优化资本市场环境。四是提升企业自身能力。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提高竞争力。

徐寿福表示,未来要发挥政府在多部门协调中的作用,打破科技界、产业界和金融界的信息藩篱,推动各行业对创新的认知更新。要尽快推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方法的研究与发展,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化评估流程,提升评估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还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科创活动和成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赵锡军认为,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其次才是钱。未来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更多有创新思维和研究潜力的人才队伍,这才是“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的根本,科技金融产业才能够长久发展。如果没有人,光靠“烧钱”不一定能“堆”出东西来。

“让全社会建立共识,未来科技、产业、金融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上的,不怕做得晚,就怕不做、不动。”赵锡军表示。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力量不可小觑,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曾刚认为,人工智能为“科技—产业—金融”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它不仅能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还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三者的深度融合。同时,AI技术还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曾刚表示。

魏凤春认为,随着制度的完善,“科技—产业—金融”的协调机制会很好地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技术将会在不同领域的协调中发挥作用。

有话要说...